第一个愿景:从飞机上看到中国的明天
发布时间:2025-10-26 12:31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已经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圆满完成,“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展望未来五年,到2035年,中国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中国式的现代化将如何推进?无数人翘首以待,全世界瞩目。目标之一就是“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常用词,在公报中出现了 23 次全会,是了解中国过去和未来的关键词。我们看未来“十四五”“极不寻常、不寻常”时期的风雨情况。数百个行业等待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四五”规划就像十四块巨石,将共同推动中国实现富强的历史性飞跃。 “从“一五”到“十四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正如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有步骤、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我们分清方向,遵守规则吧。”夺取历史主动权、战略主动权,必须读懂中国a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走向。 ——历史地位明确。 “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力以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区分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机遇、风险和战略挑战并存、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定位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必须坚持下去。”统筹推进“五个统一”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设计,统筹国内外大局……把握时代趋势,识别风险和机遇,科学谋划正在慢慢为未来五年铺平道路。战略支撑 “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力更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与“十四五”规划是一致的。全会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多月前的两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主自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力更生”。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力迈上新台阶。科技独立自主水平显着提高,并纳入“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要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发展新的生产能力。”从宏观经济角度看,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3.6万亿元,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国际专利论文数量和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研究人员和开发总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具体看,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成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制定“十五五”规划。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技术现代化为支撑。加强重大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推动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科技创新引领新生产力发展作出明确部署,朝着共建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35年科技强国。 核心价值取向:“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坚持保障和改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这就是发展依靠人民。舆论下降有一个向下的f低的。近三个月前,已有311.3万网民提出建议……与五年前相比,“十五五”规划制定网上征求意见开始得更早,收集到了更多令人振奋的形势和民族情绪信息。智者聚集火种并制作火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次又一次座谈会,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每一句话背后都体现出更加清晰的民主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城镇。我们要深深信任人民,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调动全民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这也是人的发展的典范。显然,它的职业生涯很艰难。回首2020年,脱贫攻坚历史性空前ion项目如期完成。随后,将设立五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扩大脱贫成果与区域振兴有效衔接,夯实脱贫基础,增强脱贫成果可持续性。回到当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统筹建立防止返贫标准化机制。这就是要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把经常性扶持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和实施之中,避免出现大规模返贫。建立健全规范的援助政策体系,援助欠发达地区促发展,提高援助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造福人民为核心价值观导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家庭问题也是国家问题。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具体具体举措,构成了这份规划中最热情好客的生活背景,彰显了党“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的深层次价值观。故事从这里开始。我们谋划美好未来,不惧时代风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快速长期发展。这两个多年来社会稳定的奇迹无疑将续写新的篇章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谱写了篇章。策划:杜山泽、彭军 作者:陈诗涵 海报:田兴洲 校对: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