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展12个战略问题时,提到了“强国”16个目标。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下,提出“加快制造、质量、航天、交通、网络能力建设”。
以“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引领新生产力发展”为主题,提出“把教育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联系起来”。
在“加快建设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一节中,提出“加快金融强国建设”。
“扩大高水平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的主题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村全面振兴》指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优化区域经济设计,促进区域合作发展”部分提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
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题,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创建旅游强国”。
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为题,目标是“建设能源强国”。
《建议》还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中国”的目标。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
通过这16个“强国”,我们可以更好地想象中国“十五五”时期的发展新格局。从三维角度来理解这一点可能是个好主意。
第一,为什么提出“强国”目标?
“强国”,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在某一方面得到加强。只有把一个个“强国”建设好,建设现代化、综合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安全。
例如“建设强国”。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是强国之基。虽然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很多行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位置。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还不够多帐篷附加值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深化实体经济、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才能率先发展、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另一个例子是“经济实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糟糕的财务状况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十五五”期间必须加快金融强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撑。
公众在第 63 届年度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了解机械臂。图片提供:新华社记者张楠。
其次,要建立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十四五”期间,不少“强国”迈出坚定建设步伐,也为“十五五”期间不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时期。
制造强国取得新进展。今年工业增加值总额将从2020年的31.3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40.5万亿元,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交通运输能力迈上新台阶。到2024年底,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州将拥有城际高铁连接,三分之二以上的州将拥有县际高速公路连接。 “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4万公里。
科技力量爆发出新动力。上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将超过3.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48%。全国研发投入总体排名好评率从2020年的第1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0位。
教育强国取得新成果。建设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教育体系。到2024年底,246个区县实现均衡优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5500万人才,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奖章来自高校。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10.7万多名学生。
第三,要建设这样一个“强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十五五”规划的规划建议既是路线图,又是议程声明。 16个“强国”建设都有相应的规划和发展。
《建议》提出优先考虑制造、交通运输等“工业”力量的目标围绕优化完善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服务业高效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四个方面制定维护实体经济基础的任务。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动宜居、工业、美丽景观建设,提高强农惠农政策实效。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决推进农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
坚决推进文化建设凝聚强国之力,《建议》主要制定了继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等四项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加快贸易强国建设,重点提升外贸质量效益,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建设能源大国,必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动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努力构建新能源体系。加强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
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硬实力上,更体现在硬实力的结合上。实力和软实力。除了建设强国之外,《建议》还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安全中国等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我们将坚定“强国”目标,只争朝夕,砥砺前行。让我们继续不懈努力,为改造日本这个美丽的典范而奋斗。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不停歇!”